1410年,经过漫长而激烈的追击战,鞑靼部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,本雅失里被瓦剌人斩首,阿鲁台走投无路,只能选择投降明朝。对于刚刚登基不久的明成祖朱棣来说,这是他第一次亲自北征蒙古,结果以大胜收场。表面上大军凯旋、风光无限,但在这背后,一股新的势力正在悄然崛起深圳股票配资门户,那就是瓦剌部首领马哈木的野心与谋划。
在这场战役之前,蒙古草原上的三大势力各有强弱:鞑靼部实力最强,瓦剌次之,兀良哈则最为羸弱,并依附于明朝。可一战之后,鞑靼元气大伤,瓦剌趁机坐大,逐渐取代了鞑靼成为草原上的第一强部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还趁明军北征重创鞑靼之际,迅速侵占了不少蒙古领地。待明军班师回朝之后,马哈木并未偃旗息鼓,反而带领瓦剌铁骑继续对阿鲁台残余势力展开追击,使其彻底无立足之地。
阿鲁台多次向明廷求援,却迟迟得不到积极回应。这在马哈木眼里,无疑说明朱棣对瓦剌的锐气有所忌惮,不敢贸然深入蒙古腹地。于是他变得更加嚣张,不仅挥兵横扫,还开始展现出政治手腕。马哈木虽出身草原,但深知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,他学得很快,也用得得心应手。
展开剩余75%当瓦剌的势力逐渐覆盖整个蒙古草原后,马哈木便拥立一位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为大汗,自己则在幕后操控大权,并打出“恢复元朝”的旗号。这一举动极具号召力。毕竟元朝时期实行“四等人制”,蒙古人享有最高特权,许多曾在元朝享有地位的遗老遗少,都心怀“复国”幻想,纷纷投奔马哈木,致使瓦剌的力量急速膨胀。至于传说中的“初夜权”,更可能是后人对蒙古统治的夸张抹黑,但蒙古人在元朝时期的特殊地位毋庸置疑。
有了这些支持,马哈木愈发自信。他坚信只要凭借蒙古草原的兵力,完全可以与明军一较高下。甚至他还打算照搬当年鞑靼诱敌深入、击溃丘福十万大军的战术,来对付朱棣的部队。于是,他不断派兵骚扰明朝边境,企图逼迫朱棣再次出征,并诱使明军深入漠北设下埋伏。
面对挑衅,朱棣当然不可能忍气吞声。1414年,他再次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。这一次,年仅十五岁的皇太孙朱瞻基也随军出征。朱棣的用意十分明显:他对太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和政治能力并不放心,因此希望让孙子在战场上立下威望,从而为未来的继承铺路,避免重演靖难之役的局面。
明军长驱直入蒙古腹地,起初遇到的只是零星抵抗,接着甚至连敌人的影子都难以捕捉。朱棣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,敏锐地察觉到这不寻常的平静意味着潜在危机。他命人捉来几名蒙古俘虏,从他们口中得知马哈木率主力就隐藏在前方百里之外。情境几乎与当年丘福的遭遇如出一辙:找不到敌人、俘虏指路、士兵们催促快速推进。
但朱棣不同于丘福,他不轻信俘虏之言,而是下令原地驻扎观望。几日后,草原上突起风沙,士兵斗志逐渐消磨,粮草消耗日益严重。朱棣明白,若再不采取行动,军心与后勤都将面临严重问题。然而,他既要顾及大军的处境,又不愿让随军的皇太孙见到自己无功而返的尴尬场面。权衡之下,他选择冒险,命令大军急行军,力求以速度突破潜在埋伏。
途中,明军轻易击溃几支由老弱病残组成的瓦剌部队,这让朱棣更加确信,前方一定潜藏着马哈木的精锐。他心中清楚,这一战若能获胜,不仅能震慑草原,还能为皇孙朱瞻基赢得宝贵声望。事实上,朱棣的判断完全正确——马哈木果然率三万铁骑埋伏在一处四面高地、中央开阔的地形中,准备重演当年覆灭丘福的经典战术。
在暗处,马哈木远远望见朱棣的军旗,兴奋得几乎按捺不住。他坚信只要歼灭明军主力,就能南下中原,重建元帝国,甚至幻想着像成吉思汗一样再度征服欧亚。然而,当瓦剌骑兵凝视着前方的明军队伍时,却发现这些士兵的装束与以往截然不同,既不像骑兵,也不像传统步卒,行动缓慢、阵型奇特。
马哈木对此不以为意,冷笑着认为无论是什么兵种,最终都会被瓦剌的铁骑踩成碎片。可他没有想到,眼前这些“不像样”的部队,正是明军最具威慑力的神机营。谁也未曾料到,这将成为瓦剌人遭遇惨败的开端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